肥胖是慢性病造成的主要危險因素,可伴發心血管、營養代謝方面的嚴重疾病,並且會增加至少九種癌症的罹患風險。在台灣,十大死亡原因中有就有七項與肥胖有關。而醫學界公認的"致命五重奏":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冠心病、腦卒中的發病都已經被證明與肥胖有關。因此,世界衛生組織(WHO)已在1997年正式定義肥胖為一種疾病,並宣佈:"肥胖症將成為全球首要的健康問題"。

肥胖的定義:

由於每個人身高不同,單由體重的測量可能無法反應體內脂肪堆積的情形,因此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(body mass indexBMI)以及檢測體脂肪率來評估肥胖的嚴重度。

身體質量指數(BMI)的計算方法:體重(公斤)/身高(公尺)的平方

例如:某人身高:160公分,體重:50公斤

         BMI=50/1.6平方=19.53125

最健康的BMI值<22

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3為過重

超過27為肥胖

超過35則為極度肥胖。

 

體脂肪率

男性體脂肪率> 25 % (正常範圍:17 - 23 %)
女性體脂肪率> 30 % (正常範圍:20 - 27 %)

 

肥胖是日積月累而形成的,因此減重也絕非一蹴可成。迅速減重大多是脫水所營造出來的假像,不僅容易復胖,並使得下一次的減重更加困難,更會造成生理代謝失常損害身體健康。因此減重必須循序漸進的進行穩定、有效的降低體重及體脂肪。在減重過程中體重的減輕並不是像溜滑梯般下降,而是以階梯型呈現,當中體重降低速度變慢甚至停止下降,這就稱為停滯期。每個停滯期出現與維持時間的長短會因人而異,從一星期到幾個月不等,主要是因為人體「適應現象」所造成。此時,應先讓身體適應逐漸減輕的體重,同時增加運動量,讓肌肉運動繼續燃燒脂肪,並提升人體代謝率,讓身體跨越停滯期踏入下一個減重的階段。另外要注意,大部份的人在減重治療結束後便會失去戒心而復胖,如此一瘦一胖的現象(溜溜球效應)反而對身體的傷害更大。

 

這樣健康並有效的減重方式,才能真正的做到「健康享瘦,享瘦健康」。